2020年初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各地发生,24848威尼斯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杨勇主动请缨,先后被派遣到医院发热门诊和感染科参与救治工作。1月26日,杨勇主动报名再获使命,紧急奔赴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支援一线抗疫,先后负责隔离六病区和隔离八病区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果敢、担当、专业、创新——45岁的杨勇在这场“战疫”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的完整形象。
当你决定要做什么的时候,
大步往前走就对了!
2000年,杨勇大学毕业,顺利考入了24848威尼斯。最开始,杨勇选择的是外科。2005年1月17日,医院新开设重症医学科,杨勇被选拔为科室的骨干,因缘则是他对呼吸机的熟练操作。杨勇告诉记者,当年医疗条件有限,呼吸机的操作少有课程培训,那时医院有两台美国纽邦HT70呼吸机,外科手术经常需要用到。于是,杨勇自己主动对着呼吸机的说明书研究和操作,然后慢慢成为当届青年医生中使用呼吸机的“佼佼者”。对于新开科的重症医学科来说,呼吸机是重要的仪器设备,可以应用于各种急救复苏、治疗呼吸衰竭、给予呼吸支持等。从此,杨勇就成为了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再没有变动过。
“大约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的职业规划变得无比清晰。”杨勇说道。为了掌握更丰富、更先进的重症医学技术,杨勇每年都会积极地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关于重症医学技术的培训班和学术会,并取得培训合格的技术类证书或学术任职的聘书。
杨勇通过学习取得的技术类证书及学术任职聘书
“掌握重症医学的一流技术,就是为了更及时、更有效地救治急重症患者。”杨勇表示,学以致用是他坚持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回忆第一次全力抢救呼吸骤停患者的“生死”经历,杨勇甚至能描述出抢救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2006年初的一天,杨勇在重症医学科值班,当天重症医学科主任邓湘辉和护士长周朝阳正好外出学习。那天上午,杨勇接到了急诊外科的电话前去会诊,那是一个刀砍伤的患者,2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到急诊的时候,杨勇看到病床已经被患者的鲜血染红,患者心率超过120次/分,血压偏低,生命体征微弱。杨勇当即立断准备为患者行床旁中心静脉置管,可当护士刚接上监护仪时,患者的心跳突然骤停。杨勇立马上前急救,实施心脏按压,为患者气管插管。这是杨勇第一次为患者实行气管插管,在此之前尽管他已经在模型上演练过无数次,那一刻拯救鲜活生命的真实感,杨勇内心十分震撼。大约经过5分钟的急救,患者终于恢复了自主心跳,随后护士为其进行了补液处理,骨科医生为其进行了伤口止血以及清创缝合。下午的时候,患者苏醒,生命体征稳定。
“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就是这样争分夺秒。作为重症医学科医生,当你通过自己的知识、技术还有不言弃的努力,将病人从鬼门关拉回来时,那种成功的喜悦是一辈子都会记得的。”杨勇说。这就是杨勇作为医生的职业价值观,15年间,他通过自身的努力成长为医院重症救治战场上的“医学尖兵”,帮助无数危重患者越过生死线。
以前,我认为医生的态度与技术同等重要;
现在,我理解为医生的态度比技术更重要。
2020年,杨勇主动请缨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负责隔离六病区和隔离八病区的救治工作。多年累积的关于传染病方面的重症医学知识与技术,让杨勇开展的救治工作“可圈可点”。首先,杨勇面新冠肺炎患者沉稳应对,传染病救治流程熟络,这一点得益于他的经历。在新冠肺炎之前,他早已亲身经历过非典、禽流感、腺病毒等治疗与研究。其次,对病区仪器设备的管理与保养得当,尤其是呼吸机的操作与管理,让救治效率大幅提升。而最令人赞赏的是杨勇提议开通医生线上诊室,让隔离的新冠肺炎患者通过微信实现了与医生的无障碍沟通,医生实时在线为患者解疑答惑,同时也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杨勇说,当时面对新冠肺炎还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入院治疗主要是监测病情发展,必要时吸氧,等待免疫功能恢复正常和保护性抗体出现,以及尽早处理各种并发症,所以“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就是医生最需要为患者做的事情。
(图1)隔离病区内,杨勇为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行重症超声检查
(图2)杨勇与患者通过微信沟通,“医生线上诊室”深受新冠肺炎患者欢迎
扎根在重症医学科的杨勇总是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一名医生,到底是技术更重要还是态度更重要呢?直到现在,杨勇说他依然在探索,但总会不断获得新的感悟。“刚毕业到医院工作的时候,我认为技术和态度同等重要,既要认真对待患者,也需要技术过硬及时发现患者病情;但是现在,我理解为医生的态度比技术更加重要。”杨勇解释道,这个理解是当他技术获得不断提升后的一种反思。“网络上有这样一句流行语: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当代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各个医学专科领域总是人才辈出,医生寻求技术帮助是有路径可寻的,但是这个行动却需要医生对患者的病症首先有寻根问底的决心和勇气,这样你才会积极主动地调动所有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方法,只为完成一个终极目标——把我的病人治好。”
2020年,杨勇遇到过一个25岁的女性外伤患者,起初入院治疗是因为骨科外伤,但在没有明显伤到肺部的情况下,这名女患者却出现了典型的气促、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于是转至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救治。查看过患者的病例资料后,杨勇首先让患者完善CT,影像结果提示为肺水肿,是心衰的一种表征。这样的结果让杨勇感到了疑惑,因为女患者自身并没有心脏类基础疾病。于是他开始追查病因,先是查找了相关的文献,然后又将影像资料发给了自己的同窗好友——长沙市第一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周志国,好友给出的判断是该名女患者属于典型的创伤性肺水肿,可能为外伤引起的应激表现。获得了专业意见后,杨勇再次翻查相关文献,对比患者的症状后,针对创伤性肺水肿制定方案给予治疗。大约过了2天,患者肺水肿的症状快速恢复,并且撤掉了呼吸机,转回普通病房。后来,杨勇将这个案例在科室的特殊病例讨论中进行了分享。
党员和医生有一个共同点,
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与职责。
2021年5月20日,杨勇以预备党员的身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的那一刻他联想起了自己在校园中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医生誓言)。杨勇觉得,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医生,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不忘初心”,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与职责。“我是2018年底向党组织提交的入党申请书,之后积极向党组织进行思想汇报,然后在2020年新冠抗疫的过程中火线入党,成为预备党员。”杨勇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入党“履历”。
成为“党员医生”后,杨勇感到了更加强大的使命感,他说就像在“学习强国”APP上不断进行思想学习一样,向支部内的优秀党员看齐,根据学习排名每次定一个“赶超小目标”,完成后再定一个“赶超小目标”。同样,自己作为2021年医院干部选拔出来的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杨勇跟随科室邓湘辉主任对于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规划,重症医学科将从培养后备人才和发展亚专科两个大方向砥砺前行。杨勇说,“重症医学”是我认准一生的工作事业,定要全力以赴去做。
记者 秦璐